第297章 祈雨(1/2)
当时担任村公所赤脚医生的张清安,却趁机鼓动村民说,天干是因为旱魃出世,吸干了地脉精气。
要想下雨,就需要诚心信仰五公佛,唯有五公佛能够收服旱魃,缓解旱情。村民们听了他的话,纷纷信以为真,背着公社干部,悄悄地到张清安家去拜五公佛。
然而,一段时间过去了,旱情并没有得到缓解。五公佛的“灵验”遭到了村民的质疑。
于是张清安决定亲自祈雨,以此来彰显五公佛的神威。
他偷偷地设置了一个祭坛,在废弃砖窑处摆上一张八仙桌,将所谓的五公佛供奉在上面,还把用红薯雕刻而成的龙王爷塑像放在
他还在桌子两侧贴上了自己手书的对联,上面写着“四海龙王听敕令,五公佛主降甘霖”。
为了蛊惑民众,张清安戴上纸糊的鬼面,跳起了傩舞。他一边挥舞着桃木剑,一边刺穿画有公社书记形象的草人,还高声叫嚷着:“破四旧阻了龙脉,需童男童女祭天!”
当时村民虽然愚昧,但用童男童女祭天,这还是超出了大家可以承受的范畴,毕竟人命关天,这事很快就被人举报到了公社。
然而,巧合的是,就在他祈雨后的次日,天空突然降下了雷雨。
张清安便趁机宣称是自己的“道法显灵”。公社方面迫于群众压力,仅对张清安做出了清扫猪圈的处罚。
但这一结果却适得其反,让张清安的“半仙”名号传得更盛了。那些举报他的人也被村民们一起针对,成了枣林村人人喊打的肉中刺。
花喜鹊也跟着看了这些资料,看完之后皱眉道:“这祈雨确实是道家手段吧?长生你清楚不?”
我轻轻点了点头,苦笑道“实不相瞒,我不光知道,其实我自己也会这个,这可是正一派最出名的手段之一!”
在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,祈雨可以说由来已久,但就道家而论,最早的祈雨根源可追溯至上古巫术与自然崇拜。
商周时期,商汤以身祷于桑林的传说,被视为早期人祭祈雨的代表,其自焚献祭的行为被道教吸收为「以诚感天」的理论基础。
汉代董仲舒在《春秋繁露》中系统化「雩祭」礼仪,提出阴阳五行与祈雨的对应关系,如春旱需舞龙、夏旱焚巫尪等,这一框架成为道教祈雨仪式的理论雏形,此时的祈雨仍以官方主导为主,但道教逐渐将巫术升华为宗教仪式。
史书记载,三国葛玄葛天师以符咒召雨,孙权见其「书符着社中,顷刻天地晦冥,大雨流淹」。这应该是有记载以来,道家祈雨最经典的个例之一。
宋代是道教祈雨的巅峰时期,雷法成为了道教祈雨的核心手段。道士王文卿、林灵素等人提出了“内炼为本,外法为末”的理论,认为通过存想体内水火交融的状态,可以调动雷部神将的力量,从而实现降雨的目的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