练形意拳需用心练(1/2)
形意以意御形,更着重内部感觉的培养。
许多东西在外形上是看不出来的,即使老师非常有经验,也不可能全部给你挑出来,还要靠自己。
所谓“灵性”“悟性”就是指的脑子好使。
以劈拳为例,起钻束身待发的那一刻,全身应该是外形松,坠,缩,而内气鼓胀,是个很复杂的状态。
究竟做得如何,只有自己知道,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。
所以练拳要时时内省着自己的感觉,身体各处的感觉要实时地传送到大脑中做综合分析。
以指导改进
形意拳之所以设计为简单的动作,多次的重复,就是让我们及时总结,而不是低水平的重复。
当然,数量是绝对必要的,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一定的质量,但数量并不等于质量。
在练拳中,“练的不对,干劲越大,离真正的功夫越远”。
比如站三体式,总有人问要站多长才合格?
没有标准,但首先要站对,站正确,否则站多长都没用。
现在的人生活节奏都快,紧张,本来就没有那么多悠闲的时间去练拳,就更要多用心体会。
充分发挥现代人文化水准高,理解力强的优势,提倡精练,以求事半功倍。
练拳不能滥竽充数,要提高效率和质量,每打一下就要有一下的体会,每练一天就要有一天的收获。
现在都是业余爱好者,每天能保证一,两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而从前练拳的人都是职业武师,每天都是十几个小时。
我们现在就必须精练,巧练,最后达到熟练。怎么精练?
说穿了就是把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最基础的多重复。
关键是要用脑子去悟,及时总结经验教训,打拳应该是七分靠脑,三分靠手脚。
傻练,蛮练只能练些庄稼把势,练不出内家拳。
内家拳首先是内,内意外形,脑子不能闲着。
精练就是保证每一下的质量,比如站桩,哪怕每天只站一次,但一定要站到实在站不住了为止。
而且在最后还要再坚持几秒钟,也就是前面说过的“临界状态”,这样才有进步。
如果一累就换腿,站一个钟头也没用,不如前者的几秒。
练拳要如拧毛巾里的水,力求把水拧净,即使这一下拧不净,下一次也要多拧出些来。
这就是提高效率。囫囵吞枣不过是自欺耳。
还要巧练。找最重要的,自己最喜欢的,最适合自己禀赋的多练,其余的会了就行,别忘了就行,甚至会不会都行。
这就是扬长避短。你人很魁梧,身高力大,就不要去练什么猴形,蛇形之类,而如果你身体比较单薄,瘦小,就不要去练熊形,马形。
总之,要人与拳合,练起来才事半功倍。
精练,巧练的最后,就是熟练,熟能生巧,把最重要的动作做成最习惯最自然最简单的,你就会抬手就有了。
其实对于肯用心的人来说,好多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都可以用来练拳。走路,就是很好的体验机会,人每天不知道要走多少路,每走一步都去体会脚和地面接触的感觉,移动脚是怎么落地的?
动力脚是怎么发力的?前滚后拔是怎么回事?全身的重心是怎么在两脚间不断转换的?腰腿上的感觉是什么?脚的跟,掌,心,趾,内外缘在这些过程中都起的什么作用?
平常人走路都是重心随着前脚就出去了,不管身体平衡,如果你有意识地等一只脚稳住全身的重心后再出另一只脚,就会觉得走路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,这已经和走八卦差不多了。
许多拳界前辈都喜欢走路,遛弯,它确实和练拳关系太紧密了。
坐着的时候也同样可以练,别靠在椅背上,腰背挺起来,头顶住,就知道塌腰的滋味了。
看书看电视时别坐着,站着,把腿弯下去(不用太低),无论双重还是单重,无论是无极式,混元桩还是三体式的站法都可以,站桩的时间不就有了。
坐在椅子上尽量不靠椅背,挺直了腰,头顶着点劲,九要和轴意至少可找到大半。
坐地铁或公交时,尽量不扶着,随着车的晃动而尽量保持平衡,久之脚下的敏感性和全身的协调性会大大提高。
上楼梯,骑自行车,甚至开汽车都可以成为练拳的机会。
上楼梯时不要一阶阶上,而是两阶一步,而且尽量不用大腿的力量,而是用松胯和顶头的力量上,就与站桩的效果差不多。
这样一口气上个5,6层甚至10几层,功力也就长了。骑自行车时不要把双手按死在把上,而是虚按着,把腰背挺直了,去体会塌腰和腰为主宰的感觉。
即使开车时也可以练,身子坐直,不死靠在背上,左手轻按在方向盘上,右手轻按在档把上。
这样的姿势与三体式的上半身基本一样了,把腰挺住,两手两脚的动作都由腰上发力,所谓“油离配合”不就是顺中有逆,逆中有顺吗?
总之,有心人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去体会拳中的感觉,不一定非得要整时间才能练拳,只要用心,处处有拳,时时有拳。
在蒲松龄的聊斋门上,贴着这样一副对联:有志者,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川终属楚;
苦心人,天不负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。人若苦心,何事不成,何只拳乎?
用心练拳还有个信心问题,也属于心的范畴,一并谈谈。
形意拳讲“诚于中而形于外”,心诚则灵,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,何况练拳?心者,决心,信心,恒心也;
意者,诚意,敬意也。有此“三心二意”,何事不成。
有人说现在没有人能赶上前辈大师了,我们的拳是“黄鼠狼下耗子—一代不如一代”了,还瞎忙活啥?
其实到也不必如此悲观,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责任,开创者有开创者的责任,承传者有承传者的责任,只要武术的根不断,“江山代有才人出”。
说不准在某一代就会出现一个大师级的人物,本人的天赋高,恰好遇到精通拳理的老师,就能够练出一个天才来。
系统的理论和训练方法是不能失传丢掉的,这就好比火种,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火种传下去,以待有缘之人。
前面谈到“老弱妇孺,皆可练习”,这里专门谈谈“妇”。
其实女子最适合练内家拳,即使以阳刚着称的形意拳也不例外,因为形意还是尚意不尚力,内家拳都不尚力,都走的是老子的“阴柔”路线,讲究以柔克刚。
而女子天生就属阴,性格温柔,不好勇斗狠,容易进入平心静气的内家拳状态,因为心气比较平和,练拳也少急于求成,容易循序渐进,慢功出细活。
因为身体柔弱,不会恃力求力,反而容易去掉拙力浊气,顺其自然地练拳。
特别需要指出的是,女子天生柔韧性好,放松起来比较容易,尤其因为生育的关系,胯(骨盆)的韧性绝对优于男子,而胯的放松柔韧绝对是内家至关重要的。
女子所不足者,唯肌肉力量耳,而内家恰所求者是协调,是整体,不是单纯肌肉力量。所以,女子练内家可谓得天独厚。
有人总认为,练武的人最好是身材魁梧,骨骼粗壮,所谓“身大力不亏”,这也是误区。
魁伟粗壮,身高力大,当然是好事,但也可能变坏事,用力就能够对付的,就不会下功夫去钻研武术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