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1章 优胜劣汰(1/2)
"咱听说倭国资源匮乏,倭人身材矮小,使用的兵刃多为短刀,想来铁矿资源并不丰富,且冶炼工艺远不如我大明发达.."
相比较前两次的脱口而出,朱元璋这一次思考了足足有小半炷香的功夫方才涩然开口,不过其冰冷严肃的表情却在不知不觉间缓和了许多。
作为御极多年的一国之君,他在冥冥之中总觉得曹爽的三个问题似乎意有所指,但他又一直捕捉不到关键所在。
"既然倭国的疆域,人口,资源都远不如我大明丰富,老爷子您还有什么可担心的?"待到朱元璋回应之后,曹爽索性直接摊牌,直指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昔日的耶律大石之所以能够获取可敦城驻军的军权,除了其"宗室"的身份之外,还与辽朝覆灭,当地驻军人心惶惶有关。
放眼历史长河,每逢朝代更迭之际,似耶律大石这等"亡国宗室"拉拢残军败将,试图复国的例子其实屡见不鲜。
但真正在和平年间,试图起兵推翻中枢统治的例子却是少之又少。
只要大明的统治者不算昏聩,以大明令人望尘莫及的国力,那些被分封至海外的宗室藩王们就算是将当地的"土着"尽数征服,便永远威胁不到大明本土。
但假若万中无一的特例真的发生,从某种程度上而言,其实也算是一件好事。
毕竟能够凭借着贫瘠的资源,成功"谋朝篡位"的宗室藩王,在能力上必定远远胜过大明本土原有的统治者。
"可不怕一万,就怕一万呐.."
在曹爽似是有些失望的眼神中,气势在不知不觉间便衰弱下来的朱元璋仍有些不死心的低语道。
他虽然有自信,在有生之年必定能够为大明选拔出一位合格的"继承人",率领着大明再创辉煌。
但世事无常,万一真有那懵懂无知的稚子皇帝或者不知民间疾苦的无道昏君呢?
他亲手创建的大明帝国,岂不是要就此化作历史的尘埃?
"我说老爷子,您别不是当局者迷吧。"无奈的摇了摇头之后,曹爽猛然戳破了拦在朱元璋身前的窗户纸:"日后分封至海外的宗室藩王们不都是咱们陛下的子孙吗?"
"手心手背都是肉。"
"若干年后,这皇权归属于谁真的重要吗?难道换个人当皇帝,便不是陛下的子孙了?国号也不是大明了?"
轰!
一语惊醒梦中人,本就若有所思的朱元璋听得此话只觉豁然开朗,一个全新的思路随之涌现于脑海之中。
至于默不作声多时的老太监朴仁猛则是双腿发软,险些栽倒在地,其枯瘦写满了震惊,身躯则是不断抖动着。
原来如此,原来如此!
难怪眼前的曹先生敢妄言皇权归属于谁其实并不重要,原来他们这些人都是自动代入了中枢的视角,不愿宗室藩王权柄过甚。
但若是站在上帝视角观瞧,倘若偏居一隅的宗室藩王能够靠着一己之力,成功"谋朝篡位",其背后必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